2008年5月10日,對薛繼美來說是個特別慶賀的日子,從北京傳來消息,他的奧運系列的城市雕塑“花開圓五洲”、“和平門”入圍參賽作品,這預示著一年來他所有的辛苦終于有了回報。
● 雕塑是一個城市的靈魂
薛繼美,男,1986年畢業于山東輕工美術學校。畢業后分配到淄博市園林局工作,鐘情于城市雕像的他,為了將自己的所學應用于城市建設中,也為了更好地實現讓雕塑承載城市靈魂的夢想,1989年他放棄了機關工作,到中央美院自費進修了3年城市雕塑和壁畫專業。
“我認為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精神的體現,也是一座城市文化底蘊的外在表現?!毖^美這樣理解他孜孜追求的城市雕塑事業,“其實,城市雕塑就像畫家作畫一樣,高 明的畫家畫人物油畫,除了能抓住該人物有別于他人的特征外,還能抓住其靈魂和氣質。一座城市的雕塑也是同樣道理。好的城市雕塑能給人帶來震撼力,能直觀地 影響到人們的審美情趣,能彰顯城市的文化和靈魂,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。像矗立于青島廣場的‘五月的風’雕塑,會讓人聯想到青島這座城市的向上與活力?!倍苓_到這種境界的人畢竟少之又少,很多人忍受不了困苦與寂寞,漸漸趨從于審美的庸俗與市場的商業化。
前幾年,在林林總總的城市雕塑中,有兩個主題 被反反復復地采用,即“團結”與“騰飛”?!皥F結”者,多為幾根粗壯的柱子,上面有一個巨型的金屬球,意指在縣委或市委的領導下,全縣或全市人民團結一 致,奮發向上?!膀v飛”者,多為一個或幾個抽象的幾何體,旋轉著,交織著,或盤旋上升,或傾身向前,以表現某縣或某市“經濟騰飛”的意愿。當然,也有把二 者合而為一的:幾根粗壯的柱子上,是一只或一群抽象變形、展翅高飛的巨鳥等等。這樣的城市雕塑,思想性挺好,但藝術性太差,市民不喜歡。結果成了“雞肋 “,食之無味,棄之又可惜。
“城市雕塑是給人看的,不是給人用的。所以,城市雕塑理應少考慮其商業性和實用性等因素,多考慮藝術性和精神性等形而 上的因素。城市雕塑是一種公共藝術,是城市空間環境中凝固的旋律,是時代精神的象征?!毖^美之所以多年不改初衷,寧愿讓自己的心血封存于工作室中,也不 做一些庸俗的作品,也許這就是一個藝術家所應堅守的精神家園吧。正因為堅信自己的作品終有一天會撥云見日,薛繼美像一個苦行僧那樣,在自己的斗室里潛心創 作,一晃就是20多年。
● 三大系列,成就夢想
如果非要給薛繼美的作品分類的話,他耗費心思最多的就是三大系列作品。
情寄奧運系列:有內涵的作品總能遇到賞識它的人,就像俞伯牙與鐘子期 的“高山流水”,總能引起內心的共鳴。機會終于姍姍而來,2006年4月,北京奧林匹克公園面向全球征集城市雕塑設計方案,薛繼美報送的4件作品全部入 選:“天下一家”、“同一個世界,同一個夢想”、“北京歡迎你”、“舞動的北京”,這4件奧運題材的作品帶著一股靈動的創意,以奔放的色彩和強烈的視覺沖 擊力得到了人們的認可。
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似乎點燃了薛繼美的創作熱情,他夜以繼日奮斗在工作室中做模型?!痘ㄩ_圓五洲》這件作品把中國的 文化元素和奧運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一盛開的花朵之中,它是北京奧運“同一個世界、同一個夢想”的一種形象直觀的闡釋。配以青銅色的外觀,給人以厚重質樸的感 覺;《和平門》這件作品則通過“合瓶”(兩只合在一起的瓶子)的構成形式,“紅繩心結”的民族情結,“望眼欲穿”的民族心態等組合,表現了中華民族同根、 同宗、同源,血脈相連、血濃于水的民族情結(心結),體現了華夏民族祈盼和平統一的迫切愿望,達到了形和義的完美統一。尤其是作品的外觀色彩運用了兩扇門 漆黑的門的形式,門上的金屬字體“和平祈夢圓,佳節倍思親”則采用篆書的形式。濃濃的中國情一下子將人們的心拉得很近。他的奧運系列作品無不透視著這種祈 盼和平的赤子之心。
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只有將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創作中,才會創造出具有震撼力的作品,這種作品內涵會穿透人心,閃爍出永恒的光芒。
莊嚴齊魂系列:淄博是齊國故都,博大精深的齊文化給了薛繼美創作的土壤,他覺得,一個城市雕塑家創作的作品,更應該體現本地域的文化特色。于是,一系列的“齊魂”作品誕生了。
薛 繼美一直有一個夢想,那就是有一座齊文化雕塑公園,集中展示泱泱齊風,讓世界各地的人們在朝拜足球發源地的同時,充分領略齊文化的精髓。他設計了一套又一 套的方案,整日在工作室里一遍遍地完善模型,他將這組組作品命名為“齊魂系列”?;趾?、大氣而又莊嚴的“齊魂系列”分為夢回齊國--人物春秋--恢弘戰事 幾個部分??此淖髌?,仿佛感覺時光隧道被一下子拉回2500多年以前,那種“春秋之首”的霸氣油然而生。
儒雅校園系列:“一座校園的氛圍是由它 所樹立的精神主體體現出來的,校園雕塑則是校園精神的承載物。我所向往的校園應該是儒雅、品位、向上的?!庇谑?,在他的作品中,無不以“儒雅”來表現校園 的蓬勃與向上。如今,路過博山實驗中學大門的人,無不為門口雕塑所體現的文化氛圍所吸引,這組以孔子的“萬代師表”,荀子的“勸學”,大禹治水等為代表的 人物浮雕,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精髓;步入校園,不時聳立的“智慧之門”、“階梯”、“放飛夢想”、“知慧梳理”、“天高任鳥飛”、“書山有路”等雕塑,會將 人引入求知與奮進的氛圍中,置身在這樣的校園中,你會覺得,整個身心都浸滿了書香。這正是薛繼美所追求的境界。
● 雖貧困而不改初衷
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,薛繼美走得異常艱難,盡管困苦,他卻樂在其中?!耙粋€人是應該有點精神信仰的,雖然渴望自己的作品能變成現實中的城市雕塑,被 人們欣賞、接受、認可,但違背自己的創作意愿的事,我是不會將就的?!痹谑袌鼋洕拇蟪敝?,很多他的同行忍受不了寂寞和貧困,早已融入了商業化的藝術中, 而他,卻始終堅守自己的藝術信仰。
其實,他也不是沒有賺錢的機會,章丘的一位老板,想和他合作開發“龍山文化”陶藝,一開始談時薛繼美很高興,他認為把“龍山文化”傳播出去,也是對自己藝術創作的一種認可,但在以后的實施中,他的作品老是被修改,看著一件件庸俗不堪的復制品,薛繼美只好放棄,“不怕作品不被采納,最怕作品被改得面目全非。就像城市雕塑,如果工程實施起來能完全按照創作者的意愿來,或許能達到形與神的統一,但大多的情況是,客戶看到圖紙很欣賞你的作品,但在實施過程中,卻任意修改,有時完全脫離了創作的神韻?!边@是薛繼美最苦惱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