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p id="1qh2w"></p>

    <table id="1qh2w"><strike id="1qh2w"></strike></table>

    <td id="1qh2w"></td>

    您現在的位置:刻瓷藝術網 > 刻瓷學院
    編輯

    讓文化回歸生活

    發布時間:2020-03-13 09:03 來源:易向  編輯: 
    摘要 人們常說“在博物館里養孩子”,對少年的美育,除了博物館,還有藝術展,在這些地方,他們能接觸到最核心的藝術,他們會因為一幅年畫,一件泥塑,一把紫砂壺,去了解背后的故事,任何一個門類,都通向中國美術史的領域,這便是個人修養的提升。

    1.jpg

    文化是什么?文化是詩經里的草木、楚辭里的山風、文選里的骨氣、白話文里的革新,是散發美學光芒的意象。

    2.jpg

    它成為我們的初心,文化是春秋時的爭鳴,魏晉時的風流、唐詩宋詞的韻律、明清小品的清雅是一切先人的文學。

    3.jpg

    它成為我們的底色,文化也是夏商周青銅、秦俑漢陶、唐宋瓷器,是那些歷經歲月的器物,它成為我們的靈魂。

    4.jpg

    頭上有天,是“雨過天青”;腳下有地,是“地上清霜”;門外有山,是“青山嫵媚”;門內有月,是“今夜月明”,至于小橋流水,大漠孤煙更是尋常詩景,很多時候文化就在我們身邊,它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。

    5.jpg

    我們追求生活中的文化與審美,更多的是找到文化在生活中的依附,那便是時下所說的“生活美學”,比如我們追慕魏晉的風流,唐代的雍容,宋代的典雅,明代的精致,無一不是對文化與美學的向往,但任何一個時代都應該有自己的文化和審美,如果只停留在過去,會讓我們固步自封,裹足不前。

    6.jpg

    現代美學源于十八世紀的德國,在近代的時候,由蔡元培,梁啟超,王國維等人引進中國,一百多年前,“西學東漸”席卷華夏,時任教育部長的蔡元培先生,提出了“美育”的概念,從少年抓起,“知識以外,兼治美術”,他指出從家庭,學校,社會三個方面進行美育教育,希望由此喚醒中國人的文化自信。美育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,生活的豐饒與深厚,其實是建立在審美的基礎之上的,蔣勛在《美的沉思》一書中說,“因為美,我們便可以繼續前行”,中國文化的覺醒剛剛起步,對于孩子教育,則顯得尤為重要,它可以是唐詩,宋詞,元曲,甚至是對那些傳統手藝的學習,這樣才能留住中國的精氣神,成全中國文化在未來的高級表達,于是文化于無形之中,成為了一種奢侈。

    7.jpg

    人們常說“在博物館里養孩子”,對少年的美育,除了博物館,還有藝術展,在這些地方,他們能接觸到最核心的藝術,他們會因為一幅年畫,一件泥塑,一把紫砂壺,去了解背后的故事,任何一個門類,都通向中國美術史的領域,這便是個人修養的提升。如果說,一個人的素養是個人氣質的提升,那對于一個民族而言,整個社會的素養就代表了這個國家的文化水平。從當下的環境而言,雖然漢字詩意的語言環境已經消失,不大可能造就全民的美學環境,但隨之而改變的,是越來越多的設計語言,包括傳統手藝者,建筑設計師,帶著我們骨子里的文化,融入到生活之中,觸動著我們最隱性的記憶。

    8.jpg

    有人覺得文化“無用”,有人在盤算著“有用”,今天的我們都走得太快了,快得每個人都變得精致的利己主義者,我們追求物質的奢侈,縱情于聲色犬馬酒池肉林,卻不曾關懷我們周圍的文化語境,愿我們都能慢一點,提升我們的學識,修養,審美,讓文化回歸生活之中,完成“中國文化,當代表達”,讓中國回歸東方,這才是最有用的事。

    關注中國刻瓷藝術網微信公眾號
    1
    關鍵詞: 文化 生活 美學

  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,不代表刻瓷藝術網立場。

    如有版權異議,請點擊查看免責聲明

    上一篇:中國慢文化
    下一篇:儒雅風月 君子氣度
    另类亚洲综合区图片小说区|亚洲精品少妇30p|国产精品日韩GIF|国产精品无卡毛片视频

    <p id="1qh2w"></p>

      <table id="1qh2w"><strike id="1qh2w"></strike></table>

      <td id="1qh2w"></td>